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安全稳定
1.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开展“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系列主题教育,指导硕博研究生宣讲团开展系列宣讲活动。各学院可组织专家报告、专题党课、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学习和宣讲研讨活动,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活动走深走实。
2.学习宣传全国两会精神。组织研究生收看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重要新闻发布会等,加强研究生对国家形势政策和大政方针的学习了解,培育家国情怀,增强使命担当。
3.日常教育和管理。持续开展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教育、防诈骗教育和春季传染病防控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动态更新特殊学生信息库,跟踪关注特殊群体思想动态。关注研究生身心健康,邀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关注毕业班研究生论文盲审、预答辩和就业择业等方面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教育引导和帮扶。
4.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研究生辅导员主题培训和工作沙龙,指导研究生社区联合会和浙理研究生就业服务中心制定好年度工作计划,组织落实好3月份有关工作。
5.防疫信息报送。做好研究生每日健康信息报送和新冠加强针疫苗接种的再宣传再引导工作,排摸、掌握新增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人员有关数据。
二、学风建设
6.学术文化活动筹备。筹备举办研究生学风建设月系列活动,联合校团委策划开展第十八届研究生翎源节。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各学院积极谋划和培育一院一品学术文化活动,浓厚校园学术文化氛围。
7.开展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依托浙理研学堂举办学位论文规范和毕业流程学术规范专题讲座,组织开展创新实践与论文撰写主题分享活动。各学院可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和科研素养提升指导等方面的学风建设活动。
8.2023届优秀毕业研究生评选上报。根据上级和学校有关通知要求,组织开展好浙江省2023届优秀毕业研究生和校级2023届优秀毕业研究生评选推荐工作,按要求落实组织评审、公示和有关材料的整理报送工作。组织开展优秀学生典型宣传和展示。
9.一院一赛组织发动工作。关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赛事发布和启动进程,做好宣传发动和组赛备赛工作。请相关专业学院组织好赛事的宣传动员和组队报名工作,动员学科(专业)领域的导师带领研究生团队积极申报。学校根据各赛事组队报名情况,择时开展学科竞赛经验分享或校级比赛。尚未在本月开始的创新类赛事,各学院可结合相关赛事每年组织报名时间节点,提前谋划,尽早落实项目遴选、团队组建和跟进指导等工作。
三、资助管理
10.“三助一辅”工作。开展本学期助教岗位选聘工作。开展2023年上半年助管岗位增补聘工作。组织全校研究生开展资助政策宣教和诚信教育。指导学院做好助研有关方面工作。
11.国家助学金和助管岗位津贴发放。完成3月份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的造表发放工作。完成对1-2月助管岗位津贴(含学生辅导员)的审核发放工作。
12.数字研工建设。进一步完善数字研工“一中心,六模块”功能建设。完成数字研工系统研究生资助模块建设。全面梳理系统整体建设架构,整合研究生数字研工系统现有功能,确定学生数字画像描述指标,谋划学生信息驾驶舱建设。
四、文明寝室建设
13.寝室安全检查和调研走访。组织助理公寓辅导员、校研究生社区联合会学生骨干开展新学期寝室安全文明大检查,排查化解潜在的风险隐患,提升研究生寝室的整体精神风貌。走访、调研双校区研究生寝室,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生活需求,联合有关部门,及时回应学生。
14.研究生公寓思政工作。加强研究生体育锻炼,启动“燃动亚运钱江畔,启航研梦新征程”师生运动嘉年华活动,增进导学交流互动。开展“珍爱生命、防火未‘燃’”第三期寝室主题板绘活动。健全助理公寓辅导员、寝室长、楼层长、网格员队伍,增强公寓思政工作队伍。
五、就业工作
15.职业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信息更新报送。做好2022届毕业研究生职业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信息报送和更新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工作培训和交流。
16.2023届毕业研究生毕业鉴定工作。以学院为单位,组织开展2023届毕业研究生毕业鉴定工作。各学院在毕业生中做好组织发动工作,以班级为单位,严肃认真地开展好本次毕业鉴定工作,客观真实地填写每个毕业生的鉴定内容。
17.拓展就业渠道和招聘岗位。举办“春风送岗,筑梦启航”2023年硕博研究生春季招聘会。校院联动,加大访企拓岗力度,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和招聘岗位,及时发布招聘信息,适时举办招聘会或宣讲会。宣传动员毕业生主动关注各地市人才市场、大型企业的招聘信息,主动应聘。
18.扎实就业指导与服务。充分利用我校就业数据监测平台等数智就业系统,及时掌握并分析毕业生的就业趋势、现存困难和帮扶对策,建立一生一档就业动态信息库,有的放矢地规划和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稳步向前。加强毕业生的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合理定位和期望,让更多的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单位建功立业。校院联动,主动调查毕业生需求,增强人岗匹配度,为考公、考博、就业困难等毕业生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帮扶。